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凤回巢(重生)第603节(1 / 2)





  崔尚书满脸凝重,皱眉不语。

  站在崔尚书面前的,正是崔家三兄弟。

  去年考中探花的崔三郎,如今也有了正经的官身,在翰林院里做了编纂。他才华出众,头脑聪颖,颇得圣心。也是崔家三兄弟最出色最有前途的一个。

  此时,崔三郎张口说道:“父亲今晚的举动委实有些冒失。安平王和沈公子闹意气纷争,和我们崔家毫无关系。父亲这一张口,不免令皇上生疑。万一皇上以为父亲在暗中捣鬼怂恿安平王进宫胡闹,可就不妙了。”

  崔尚书还未吭声,崔大郎便瞪了过来:“三弟,你怎么能这样和父亲说话?”

  崔三郎略一挑眉,眉宇间流露出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锐气:“正因为我是父亲的儿子,才会直言不讳。”

  “皇上去年下的恩旨,摆明了是给一众老臣下马威。让老臣们别倚老卖老。这才过了一年,一个个又开始故态复萌。仗着皇上年轻好脾气,处处想压皇上一头。皇上心中本就不痛快。父亲和傅阁老联手试探,皇上岂有不敲打的道理。父亲若再不醒悟,还不知皇上会如何对付父亲……”

  “住嘴!”崔大郎崔二郎一同色变:“不得胡言!”

  一直缄默不语的崔尚书,目中也露出厉色:“混账!这等话岂能随意出口!祸从口出的道理,难道你不懂?”

  崔三郎心不甘情不愿地住了嘴。

  崔尚书的眉头几乎拧成了川字,许久才叹了口气:“三郎的话,也不无道理。今晚之事,确实是我冒失了。”

  崔大郎崔二郎对视一眼,由崔大郎张口宽慰道:“父亲身为吏部尚书,位高权重。皇上处处倚重父亲,绝不会为了这一点小事心生忌惮。”

  崔尚书却叹了口气:“天子之威,不容挑衅。我今日和傅阁老只是稍加试探,皇上毫不留情,当场便发作,令我和傅阁老难堪。这何尝不是在警告我们,要收敛一二。”

  崔尚书说得这般明白,崔大郎倒是不便再吭声了。

  崔二郎低声道:“既已至此,不知父亲有何打算?”

  崔尚书沉吟不语。

  崔三郎忍不住了:“父亲莫非还打算跟着傅阁老的脚步?这天下是皇上的,父亲想在这高位上坐得长久,便该懂得取舍之道。”

  崔大郎崔二郎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。

  “我们崔家历来对大秦忠心耿耿,谁坐龙椅,我们便对谁忠心。”崔三郎侃侃而谈:“皇上虽然年轻,却睿智冷静,勤勉朝政,是明君之相。有这样的明君,也是百官之福。”

  “父亲正值盛年,已做了吏部尚书。将来必有入阁之日。何苦和皇上拧着来,闹得皇上心里不痛快?”

  眼看着崔尚书沉默不语,崔三郎说得越发直白直接:“说句不中听的。傅阁老已经五十多岁了,也已位至人臣。他想以首辅身份压皇上一头,可惜皇上绝不是任人揉搓之辈。想将手伸进后宫,更是绝无可能。”

  “依我看,父亲也该好好思虑一番了。”

  崔尚书此次没有斥责崔三郎,而是点了点头:“我确实该好好思忖,做个决定了。”

  崔尚书的反应,令三个儿子都是一惊,异口同声地问道:“父亲要做何决定?”

  崔尚书目光一闪:“既是要向皇上表明诚意,就得有所行动。”

  什么行动?

  崔大郎崔二郎有点懵,崔三郎却迅疾反应过来:“父亲说的可是二妹?”

  崔三郎口中的二妹,正是进宫为妃的崔珺莹。

  崔尚书却不再多言:“你们都回去歇着吧!此事事关重大,我要好好想上一段时日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第924章 家事(一)

  椒房殿。

  顾莞宁沐浴过后,只着一身红色中衣,长发乌黑如瀑,皮肤光洁白皙,一双美目黑如点漆。坐在床榻边,抬头微微一笑,风情无限。

  萧诩心头一热,因繁琐政事和众臣斗智斗勇斗力而起的疲惫,也随之消散一空。

  “阿宁,”萧诩笑着上前坐到床榻边,将她搂进怀中。

  顾莞宁顺势依偎进他的怀中,轻声问道:“今日之事可曾解决了?”

  萧诩嗯了一声,将福宁殿里发生的事情一一道来。

  顾莞宁倒是半点没动气,只当听故事一般,待萧诩说至傅阁老和崔尚书的时候,才皱了皱眉头,声音中透出冷意:“他们的心思,倒是越发大了。”

  萧诩略略苦笑一声:“说到底,还是我这个新帝登基时日尚浅,也未立下像样的功绩来。这才令一众老臣们生出了轻视之心。”

  天子也不是那么好做的。

  百官看似跪拜诚服,是否真的心服口服甘愿为天子驱使,就不好说了。

  傅阁老崔尚书俱是先帝提拔任用的肱骨重臣,对大秦的忠心不必怀疑。不过,这和诚服于新帝是两回事。

  前世齐王领兵夺宫,坐上龙椅后,傅阁老首当其冲,被齐王关进天牢,最后死在牢中。崔尚书则在齐王登基之日,便在家中自尽。

  这两位重臣,先后殒命。顾莞宁并未和他们打过交道,对他们的性情脾气并不熟悉。

  萧诩略有些低沉的声音传进顾莞宁耳中:“他们两个前世的死,你也一定记得。看在他们对皇祖父这般忠心的份上,我才一再忍了下来。”

  “可惜,我的忍让和宽容,却被他们视做软弱无能。”

  “所以,他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探,想以众臣之力压我这个天子一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