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四百五十三章:定首辅(一)(2 / 2)


  当然,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杨溥身上,杨溥只是明哲保身,他看得出来皇帝对王振的信任,内廷中又无人能制衡王振,孙后跟王振的关系又十分亲密,钱皇后虽然位尊,可上面还有一个孙太后,她本人性子又敦厚,恪守后宫不可干政的祖训,这才让王振在内廷迅速做大,以至于皇亲贵胄都纷纷巴结,称之为“翁父”。

  王振也知道,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,哪一天皇帝不信任他了,那他就可能跌向深渊。

  而要保住自己的权势不会失去,首先就是要继续巩固皇帝对他的信任,这一点他是驾轻就熟,毕竟他自幼就服侍皇帝,皇帝的秉性和性情他是一清二楚。

  只要是顺着皇帝的心思,他就不担心会失宠。

  这第二做起来就有些危险了,大明律上有规定,内宦不得结交外臣,一旦发现,轻则杖毙,重则凌迟处死。

  但是在司礼监的位置上,他又不等不跟外臣交往,内阁大学士是接触最多,也是交情最深的一批人。

  但是内阁大学士的人选不是他王振和司礼监说了算的,按照规矩,内阁大学士选拔有三个途径,第一,皇帝特简拔,一般情况下,第二就是六科推荐名单,交由皇帝圈定,最后一个就是百官推荐。

  但是有一条,入阁之人非翰林不可,这是内各大学士的一道最硬的门槛儿。

  你要是没做过翰林,对不起了,就算你做到尚书侍郎都别想入阁。

  这是因为内阁当初跟翰林院是一体的,到了正统六年,翰林院才跟内阁正式分家,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。

  所以,这才有了非翰林不入阁这条不成文,却又被忠实执行的规矩。

  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有时候就连皇帝都不能打破。

  王振也想在内阁安插进自己的人,这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到内阁的动向,还可以控制内阁,为其所用。

  内外勾结,就能将皇帝彻底的蒙蔽其中,到时候,无论是操纵朝政,还是打击异己,都将是非常有利的。

  内阁执掌“票拟”之权,只有跟司礼监掌握的“批红”之权结合起来,才能掌控朝政。

  内阁人数一般是五六个,就像现在内阁一共是六个人,除了辞职的杨溥之外,剩下的五个人当中,都在朝中各部担任要职,所以说,做到内阁首辅,那已经就是宰相了。

  郭怒的提议,得到皇帝的认可,大臣们也都暗中思量,这个变化究竟会给朝政和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。

  当然,在没有实施之前,这一切都存在变数,即便是想反对,也得先找一个理由再说吧。

  而且郭怒的提议这也是一个变相的增加留在朝堂之上的年限,对一些人还是有好处的。

  如果按照郭怒的提议,这杨溥还可以留在朝堂之上,手中的权力不如以前,但是皇帝刚刚加封他为太师,这可是位列文臣之首,地位不降反升。

  这对新的内阁首辅来说,并不是一个好消息,如果杨溥根本不干涉内阁的运作,那倒相安无事,如果杨溥插手内阁事务,这就让新内阁首辅坐蜡了。

  孟岩也在思考这个建议的得失,很显然,郭怒和胡濙等人商议过,杨溥就这么退休,对朝廷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,王振在朝中党羽众多,如果让他把自己的人推进内阁,那就有很大的麻烦,所以,还不如让杨溥来一个退而不退,帮助新的内阁首辅控制住局面,然后再功成身退。

  但是,这心选出来的人要有一定掌控能力才行,若是扶不起的阿斗那就惨了。

  郭怒也没有敢多说,他是武官,干涉内阁事务,这是官场中的大忌,点到为止就可以了,何况还得看皇帝的意思。

  “对于首辅的人选,阁老,你有何建议?”朱祁镇也没有直接就接受郭怒的建议,给杨溥什么任命,而是询问他有关下一任内阁首辅人选的建议。

  “皇上,老臣既然已经退下了,这朝廷上事情就不便多嘴了。”杨溥当起了缩头乌龟,他无论推荐谁,那没有被他推荐的人都会在心里恨他。

  他都退休了,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那也是说的过去的。

  “老滑头!”

  在场的朝臣当中估计有不少人都会在心里这么腹诽一声,但是没哪个敢当面说出来。

  杨溥在朝也有四十余载,历经四朝,威望很高,只是三杨中二杨去后,才变得有些软弱起来。

  这说起来也不能怪他,他还能在朝中多年,想全身而退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

  朱祁镇嘴角也微微露出一丝不满,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,这个人已经老朽了,不重要了。

  如果他真的推荐一个人,于自己心中的人选不符,这岂不是让他这个皇帝为难?

  这么一想,这老头也没那么不识时务。(未完待续。。)